
校内各教学单位:
为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学校定于2023年3月启动第十五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竞赛活动(L-STIC)。请各教学单位紧扣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传统赛事优势、学科专业创新及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负责组织实施本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主题
实验+创想 创意 创新 创造
二、竞赛目的与任务
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竞赛活动(L-STIC)旨在促进和深化实验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研究及科研水平,发掘和培养一批有潜力、有作为,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三、竞赛组织机构
竞赛由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各教学单位、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校团委、人事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国内合作与教育培训管理处共同举办。
竞赛设立组委会负责竞赛的组织与实施。组委会主任由西南交通大学分管实验室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各参赛单位相关领导担任。
竞赛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本届竞赛的评审与指导工作。
各教学单位应成立专门的竞赛工作团队,负责本单位竞赛命题、实施方案、参赛动员、初赛和复赛,以及决赛作品推荐等工作。
四、参赛对象及要求
(一)凡我校在籍在册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均可参加,学院、专业和年级不限。
(二)学生以小组形式自由组队报名参赛,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学科组队。每组配有指导教师1名,学生成员原则上不超过5人。
五、竞赛内容及安排
(一)竞赛内容
竞赛以“实验+创想 创意 创新 创造”为主题,鼓励学生学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实际需求及学科特点拟定竞赛题目及实施方案。学生参赛最终成果应为体现新思维、新思想的实物创作(含模型)、软件设计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作品。
(二)竞赛要求
1. 各单位以“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五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竞赛(L-STIC)”为主赛事,做好各级各类赛事宣传、动员和组织等工作。
2. 各单位应结合学科特色、专业特点,设计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赛事或专题赛事。赛制为院级初赛、复赛,各单位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团队和作品参加校级决赛。
3. 在赛前准备、培训和正式比赛过程中,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严格遵循实验室的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做好实验室和参赛学生的安全保障措施。
(三)竞赛时间安排
1. 报送赛事联络人(3月27日前)
请各单位指定竞赛联络人1名,负责全程对接赛事工作。请于3月27日下午5点前报送联络人名单电子版(附件1)。
2. 确定竞赛主题(4月3日前)
请竞赛发起人在学校实验教学平台“竞赛活动”模块中(网址:http://jwc.swjtu.edu.cn/vatuu/UserFramework)提交竞赛主题和具体实施方案(请上传附件),方案中应包括但不限于:竞赛的目标与任务、组织形式、参赛规模、实施进度、保障措施、预期成效等。
各单位需对竞赛主题和实施方案进行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汇总竞赛主题(附件2)和具体实施方案,报送纸质版及电子版至实验教学科。
3. 组织学生报名(根据院赛赛程由各单位自行确定报名截止时间)
竞赛实施方案审核通过后,各单位需在实验教学平台导入参赛学生报名信息并确保学生信息完整性与准确性。
4. 举办院级竞赛(6月30日前)
各单位负责组织竞赛的初赛、复赛工作。竞赛举办期间,请各单位派专人负责现场拍照、摄影及宣传工作,加大赛事宣传力度。
5. 竞赛总结及评优(6月30日前)
各单位负责完成竞赛活动总结,包括宣传照片、视频、师生参与情况等,统一提交实验教学科。
校级决赛相关事宜另行通知。
六、竞赛奖励与支持
(一)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各教学单位举办的竞赛进行评选,对组织效果好、学生参与度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竞赛成果丰富,与相关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积极推动成果产业转化的教学单位,以及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一批耐心指导、无私奉献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设置“优秀组织单位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奖项。
(二)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各教学单位推选进入校级决赛的作品进行评选,设置“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奖项。
(三)完成作品并在院赛评选中获奖的学生,可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比照“个性化实验项目”等级申请创新学分。
(四)各单位可参照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计算方式,认定指导竞赛相关工作量。
七、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高老师 王老师
联系电话:028-66366324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学生工作处
教务处
来源: